
与会人员合影
2023年4月13日晚,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田思路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敬业楼6029为西政师生作“数字经济下劳动法适用的路径选择”主题讲座,生动地讲述了劳动关系与使用从属性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不同劳动形态,揭示了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讲座现场
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胡大武主持,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李喜燕,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熊晖、副教授战东升、讲师杨雅云和重庆春色有限公司人力总监刘弋作为嘉宾与谈,数十名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田教授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可替代性增加、受益主体的多样性发展以及从属关系的减弱等方面,引申出数字经济下劳动形态的研究课题。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田教授提出劳动法主体的两元构成及其拓展。他分别从典型劳动关系的二元主体到利益第三方的三元主体是否能够成为劳动关系主体,以及非典型用工劳动形态下第三方从业者的主体地位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对于第三方用工单位和第三方从业者的法律性质,田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并且针对这些学说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从而得出三条认定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最后,对于中国该采用何种路径,田教授主张,应回归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式的发展路径,在“中间模式”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延展中国国情下劳动法主体的适用范围和可能性,在坚持从属性的理论基础上,倡导劳动关系构成的多元复合模式。
与谈嘉宾李喜燕教授对田教授的讲座给予了“大道至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实务工作经验表达了感悟。熊晖副教授表示深受触动,并提出去劳动关系化是否还存在现实依据等疑问。战东升副教授则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指出隐蔽劳动关系、平台用工就业等多方面现实问题。杨雅云讲师表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同时提出了“利益第三方”是单数还是复数概念的问题。刘弋总监结合自身20余年的工作经验表示,田教授的相关理论模式在实践都有所应用。
田教授对与谈嘉宾的提问进行了一一回应。在理论探索方面,他指出了当前细化标准陷入的技术困境,目前两条研究路径所遇到的难题,去从属性下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的界限模糊是否会影响到劳动法的独立性等问题。田教授认为,在劳动法的理论研究中,如何立足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发展的实践特色,加强对人权和生存价值的保护,探索出中国式的解决路径,是学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最后,胡大武教授做总结性发言,再次感谢田老师为西政师生带来的思想盛宴,持续近三小时的讲座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和欢乐合影中落下帷幕。